哈囉,各位親愛的朋友!今天肥軟藥師要來跟大家聊聊我們最近看的一部電影——《抓娃娃》。
這部由沈騰和馬麗主演的喜劇片,看完真的讓我們又笑又哭,感觸特別深。說實話,原本看這片名還以為是個跟夾娃娃機有關的搞笑片,但看完才發現,它其實是在討論父母和孩子之間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「控制與愛」。
肥藥師邊看邊感嘆地跟我說:「這不就是用搞笑的方式,告訴大家不要再把娃娃(孩子)當人生擺佈的工具了嗎?」聽他這麼說,我忍不住想起平常藥局中遇到的幾個家長,總是苦口婆心地問我們:「怎麼樣讓孩子成績更好?」「要吃什麼補品才能讓他考上好大學?」看來這真的是當前社會父母的通病啊!
馬成鋼的「愛之牢籠」:為了孩子好,卻忘了問孩子要什麼
影片中,沈騰飾演的馬成鋼,可說是典型的「虎爸」代表。他自幼貧困、白手起家,因此認為“逆境”才是成功的關鍵。為了讓兒子馬繼業也能成功,他決定把自己過去的辛酸故事變成“教材”,設計了一系列艱苦的“訓練”。這還不夠,他和老婆馬麗飾演的春蘭更是搞起了家中「地下指揮中心」,隨時隨地監控兒子的所有行動,還請了一個假扮成“奶奶”的教育專家來維持家庭“貧困”假象(這情節也太誇張了吧!)。
看著這些搞笑到有點荒誕的情節,肥藥師拍著大腿直呼:「這真是教育版的《楚門的世界》啊!」但冷靜下來,這樣的情節反而讓人心疼,因為這樣的控制雖然披著「愛」的外衣,但實際上卻把孩子困在了父母的牢籠裡,剝奪了他們自我探索的權利。
當軟藥師我看著劇中父母那種緊盯兒子成績的眼神時,不禁心想:多少家庭都是這樣啊!老是擔心孩子不夠努力、不夠優秀,無時無刻想要「拉一把」,結果不知不覺間把自己變成了孩子最沉重的壓力來源。這樣的愛,不是應該好好陪伴在孩子身邊,讓他們感受到安心和支持嗎?
教育不只是「抓娃娃」,更要「放手」
電影中最讓人心疼的一幕,是馬繼業在高考前,面對父母壓迫般的期望時,選擇提前交卷、徹底反抗的那一刻。那一刻,我彷彿看到了一個被父母用「抓娃娃機」抓住的小小身影,奮力掙脫機械爪的控制,想要衝出牢籠去追尋自己的自由。
肥藥師笑著說:「這小孩有點頑皮啊!但其實這也是他真正開始長大的表現。」沒錯!成長不僅是要拿高分、考名校,而是要有勇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。在這個家庭裡,大哥馬大俊因為不符合父母的標準而被認定為“失敗”,所有的壓力都轉移到了馬繼業身上。他們甚至安排他放棄自己喜愛的體育,逼他走父母設計好的「成功之路」。
但最後,馬繼業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。他用700分以上的高分證明了自己的學業實力,但最終卻選擇了心儀的體育大學,並在馬拉松賽場上堅持跑完全程,完成了對父母控制的“告別式”。那一刻,彷彿看到了一個剛從夾娃娃機中掙脫的小娃娃,雖然身上還有抓痕,但終於獲得了屬於自己的自由。
肥軟藥師的心聲:放手,才能真正擁抱孩子的夢想
觀影結束後,肥藥師沉默了一會兒,輕聲說:「或許,對很多父母來說,最難的不是抓住孩子,而是放手吧?」他這話講得可真對。我們總以為「把孩子抓得緊緊的」,才能確保他們不會走錯路,但卻忘了,人生的風景要自己去走、自己去看,才能夠感受到它的美麗。
有時候,放手才是對孩子最深的愛,讓他們在磕磕碰碰中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方向,而不是一直被夾在父母設計的路線中,成為一個「被抓住」的玩偶。
給各位父母的小叮嚀 (也是給肥軟藥師自己的小提醒)
- 學會傾聽:多問問孩子他們喜歡什麼、在意什麼,別讓自己的期望成為他們的負擔。
- 給孩子選擇權:不必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,有時候選擇權比成功更重要。
- 放手也是種陪伴:陪著孩子走過錯誤和挫折,比幫他們避開風浪來得更有價值。
這部電影,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教育的本質不是控制,而是放手。希望每個父母都能給孩子一個“自由成長”的機會,成為他們夢想路上的最佳陪伴者,而不是操控者。大家看完後有什麼感受呢?歡迎在下方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喔!❤️